
編者按
近年來,預付式消費糾紛頻發、職業閉店屢見不鮮,職業閉店人通過虛假清算、跨境轉移資產等隱蔽手段侵害消費者權益,一場市場誠信的保衛戰正在打響。為此,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國浩執行合伙人李世亮從立法、監管、信用懲戒以及消費者保護等多角度提出系統性解決方案,為維護消費者權益、凈化市場環境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法治路徑。針對這一備受關注的問題,《四川法治報》對李世亮進行了采訪。

近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2024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報告》,分析指出預付式消費糾紛已成為消費者投訴熱點。而在該類消費問題中,職業閉店現象屢見不鮮。2月27日,“新時代推動法治進程2024年度十大案件”揭曉,“職業閉店人”以虛假材料注銷公司承擔民事責任案在列。職業閉店行為指企業或個人以預付式消費等為誘餌,在誘騙消費者支付高額費用后,通過惡意閉店的方式逃避債務、轉移資產的非法行為。
“目前職業閉店行為在我國多地頻發,呈現出跨區域化、隱蔽化、鏈條化趨勢,嚴重損害了消費者、債權人以及合法經營企業的利益,破壞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比珖舜蟠?、四川省律師協會會長、國浩執行合伙人李世亮認為,亟需通過加強行政監管、完善司法保障、提升消費者維權意識與能力以及構建多方共治格局等措施,探索出一條治理職業閉店行為的可行路徑。
對此,李世亮從四個層面提出建議,對職業閉店行為進行重拳整治。在立法層面,填補法律真空。建議國務院制定有關防范與處置職業閉店行為的相關條例,重點明確職業閉店行為的法律定義,列舉“密集促銷后閉店”“關聯公司資產轉移”“偽造破產材料”等6類典型違法行為。同時,規定預付費企業必須將不低于50%的預收資金存入央行監管的專用賬戶,剩余資金按服務進度分階段解凍。此外,建議將惡意閉店行為納入刑法,對符合以下情形的閉店行為追究刑事責任:閉店前6個月內預收資金超過日常經營額3倍;通過虛假清算、跨境轉移資產等方式逃避債務;造成100人以上或總金額500萬元以上損失。
在監管層面,構建全鏈條防控體系。建議建立“全國預付費經營監管平臺”,強制要求所有預付費企業鏈入平臺,實時上傳經營數據、資金流水、投訴處理等信息,利用大數據模型動態評估企業風險等級并及時向公眾預警。推行“預付費保險全覆蓋”制度,要求企業按預收金額的3%-5%購買履約保證保險,優先引入國有保險公司提供政策性保險產品。強化跨境執法協作,與香港、澳門及東南亞國家簽訂《職業閉店犯罪司法協作備忘錄》,建立跨境資金凍結與嫌疑人遣返快速通道。
在信用懲戒層面,實施終身追責。建議完善“職業閉店黑名單”制度,將企業實際控制人、主要股東、法定代表人納入聯合懲戒范圍,限制其高消費、股權投資、出境等權利,并強制公開個人資產信息。建立“行業禁入+連帶責任”機制,對主導或參與2次以上職業閉店行為的個人,終身禁止其擔任企業高管,其關聯企業申請上市、發行債券時需額外提交無違規證明。
在消費者救濟層面,優化維權路徑。建議設立“預付費糾紛專項補償基金”,資金來源于企業繳納的保險金、行政罰款、財政撥款,對損失5萬元以下的消費者實行“先行墊付、事后追償”。推廣“在線集體訴訟平臺”,允許消費者通過區塊鏈存證固定電子合同、支付記錄等證據,支持萬人以上集體訴訟一鍵立案,免收訴訟費與律師費。
(來源:四川法治報2025年3月5日頭版發布,記者:周靖)
媒體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