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金字招牌下的風險防控
后危機時代央企面臨風險更復雜
□法制日報/記者 辛紅/2010-1-21
年終歲尾,又到了盤點的時候。
1月13日,民航總局公布全行業去年實現利潤122億元,國航、東航、南航三大航空公司都大幅扭虧增盈。在全球民航業虧損110億美元的背景下,中國民航業可謂一枝獨秀。
就在這張漂亮的成績單公布的當天,由東航主辦的“后危機時代企業法律風險防范高峰論壇”也在召開。這個論壇不僅請來了國際航空業的“大佬”GE和達美航空公司的總法律顧問,還請來了美邁斯、貝克·麥堅時、國浩、段和段、金杜等國內外頂尖律師事務所的合伙人。
“央企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今非昔比,含金量很高。”央企的一位負責人表示,“但央企做大之后如何做強,如何與跨國公司對標,如何做成百年老店,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注意防范風險。”
風險異常復雜
“我們2009年是死保盈利,壓力很大。”南航總法律顧問陳威華告訴記者,民航業是高投入、高風險、低回報的行業,在后危機時代,企業所面臨的風險和挑戰仍然很復雜。
“在國內市場上,民航業面臨高鐵的強有力競爭。根據統計,民航68.5%的比例是旅客運輸,31.5%是貨物運輸,而公路、鐵路、水運其他運輸方式正相反,90%以上的比例是貨運,航空公司風險密集,敏感性極高。”東航總法律顧問郭俊秀表示。
在國際航線上,則處于明顯的劣勢,航空公司不僅要面對GE、空客、波音等強勢供應商和國際大型航空公司,還面臨著國外法律環境中所帶來的反壟斷、環境等方面的訴訟。
“像發電企業一樣,航空公司也是受夾板氣。”航空公司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上游的租賃購買飛機,國內企業沒有話語權,燃油、機場是壟斷的,下游則是民航業的過度競爭,日子不好過。”
在他看來,“2009年盈利除了國內經濟刺激政策的拉動以外,主要原因是燃油套保從浮虧到浮盈。”
2008年,燃油套保事件讓航空公司出現巨虧,但與燃油套保風險相比,民航業內人士認為,購買租賃飛機的風險一點也不低。
一家航空公司的法律部負責人很有感觸地說:“中國企業在采購租賃上完全處于弱勢地位,買什么什么貴,賣什么什么便宜,行情好時貴,行情不好時退不掉。”
究其原因,大飛機制造商只有空客和波音兩家,國內企業沒有話語權,在談判中多數采用賣方的格式合同,對條款要做出修改不容易,哪怕只是改變爭議管轄地也是很難。
跨國公司傳經授道
航空公司在經營中面臨著安全風險、政治風險、社會風險、自然風險、疫病風險等各種風險中,首當其沖的往往是債務風險和燃料市場風險,然后是公司治理風險和人力資源風險、競爭風險、安全風險。
如何防范這些風險,與會的央企希望從GE和達美身上取取經。
GE的總法律顧問PaulMcElhinney當天一再強調:“合規和誠信比公司的股價、業績更重要。”
事實上,此前,已有不少央企總法律顧問到GE取經,除了GE1200名的法律顧問團隊讓人震撼之外,GE把合規擺在首位的理念也讓央企嘆服。
“GE設立了由總裁負責、高管參加的合規審查委員會,每個業務板塊的負責人都要界定自己的風險,然后培訓人員,管控風險,從上至下,層層落實。”Paul說,“在GE,法律顧問不僅僅是要消除風險,更要承擔風險。”
一家企業總法律顧問表示:“在理念、人才、制度等方面,國內企業與GE、達美相比都有差距,不少企業為了掙點快錢而忽視了合規。”
對于正在與上航進行重組的東航來說,無疑最關心的是重組中可能面臨的風險。
去年10月,達美通過同樣以換股交易的方式、以2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西北航空,從而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航空公司,這個航空公司比國內三大航空公司加起來還要大。
1月4日,這項交易剛剛通過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的批準。在此次論壇上,達美高級副總裁兼總法律顧問BenHirst毫不吝嗇地首次公開了這樁合并案的細節。
他表示,達美與西北航空公司合并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反壟斷審查。負責反壟斷審查的司法部認為,合并會減少競爭,兩個合并為一個會提高票價15%,三個合為兩個會提高票價7%。但達美認為合并后的公司不會損害競爭,BenHirst直言:“反壟斷審查機構必須重新考慮和修正他們的傳統分析框架。”
據悉,美國航空公司開發了一些模型,可以精確預測出航線整合后所帶來的市場份額的變化。經濟學家使用此模型所推算出的合并后給消費者帶來的好處,遠遠大于監管當局的計算,并且測算結果顯示合并為幾家與票價沒有任何關系。
在達美與西北航空公司合并中,由于都是天合聯盟成員,交通部對于合并還有反壟斷豁免的管轄權。
BenHirst表示,交通部主要考慮三個問題:聯盟是否將大大減少或消除競爭,是否會實現重要的公共利益,反壟斷豁免是否為實現利益所必須的。即使交通部發現聯盟會大大減少競爭,但為了實現重要的公共利益,交通部仍有權批準,司法部的意見可以忽略。
在合并過程中,達美還創造出獨特的合并方法,很多事情準備在先。BenHirst說,“盡快確定領導層、贏得員工的支持,繼續關注客戶以及對業務領導者實行問責制等都是合并成功的法寶。”
走出去經營風險大于交易風險
“在相同的法律框架下,重組并購尚且如此,在央企走出去的過程中,不同的法律環境面臨的風險可想而知。”去年剛剛完成加拿大收購的武鋼集團總經理助理兼總法律顧問劉新權深有感觸。
在他看來,企業走出去就跟婚嫁一樣,之前,應該全面掌握目標國的投資概況,“要了解的不是有什么優惠條件,而是有多大風險”;投資目的是為了資源、人才、規模還是獲利,“了解人家為什么跟你干”;在選擇交易對象上盡可能選擇上市公司,“因為監管嚴格,能摸著底”,選擇在資金、技術和背景等方面相匹配的對象,并且風險已經基本得到釋放,在可預見的范圍之內。
在項目實施中,在選擇投資主體時要考慮相關審批的難度和時間、稅務處理、是否有退出機制、業務能否整合等因素;法律文件起草中,不僅要關心“出多少錢,獲得多少個董事席位”,還要注重聲明和擔保、違約賠償條款以及交割條件等關鍵條款,甚至“名詞定義”等細節。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在決策前,很多企業追求“走出去”的轟動效應,投資目的是什么都不清楚,盡職調查來不及做就簽了備忘錄,簽了之后,又礙與面子不愿意窮盡所有的手段保護自己的利益。
一位企業總法律顧問告訴記者,談判時,注重“求大同存小異”,一旦合作后就很有可能因小事而走向分手。
“涉及到法律文件時,領導往往覺得搞那么啰嗦干嗎,有誠意就行了。”一家企業法律部負責人說:“應知道要先小人后君子。國外的法律環境使得企業適應跨國經營,而國內,越是大企業越缺乏對不同環境的適應性調整。”
據悉,有的國外目標公司股權架構有很復雜的路線圖,但國內有的企業對此既沒有設置防火墻,也沒有退出機制。
金光集團中國區法律總監許新林認為,國內企業不太注重主體架構的設定,收購什么資產、在哪上市、萬一不行如何分割等等,按中國法律思維去收購會很被動。
“談完了,婚禮辦了,過日子了,真正讓人擔心的風險來了。”劉新權說:“我一點也不擔心交易的能力,用專業力量通常不會有重大風險,擔心的是有沒有運營的能力,有沒有合格的人去打交道,我們的人事、分配制度準備好了嗎?”
風險防范是軟實力
與會人士認為,國資委成立之后,央企資產總額和利潤都大幅增長,在國內外的重組并購中,央企都成了“金字招牌”。
據悉,有的央企剛準備與國外公司談,人還沒到,國外公司的股價就連漲五個交易日,在國內,地方政府更是下大力氣爭奪央企投資。
“金字招牌”能掛多久?
東航總法律顧問郭俊秀表示,企業法律風險防范是企業競爭力的體現,必須全面扎緊籬笆。
去年東航在央企中第一個制定應對危機防范法律風險指導意見,從合同風險、境外業務的法律監控和勞動用工管理上全面規范。
為了全面防范合同風險,東航法律部還專門設立了合同管理中心,下設預審登記、談判審核和履行監控三個室,希望建立對合同風險的閉環管理體系。
中國移動法律處處長葉小忠也認為,有些條款談判時談得很累,實際履行中很輕易地就變了,如何及時監控履約信息很重要。
“危機來臨時,很多跨國公司借機調整結構,后危機時代,企業面臨的競爭將更激烈,世界主要航空公司對我國航空運輸市場的爭奪將進一步升級,企業必須全面應對。”民航總局一位人士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