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四中全會20至23日在京召開,此次會議首次以專題形式在中央全會上研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等重大問題。各方期待中的依法治國“升級版”,將為健康有序的中國市場經濟保駕護航。而作為市場經濟核心組成部分的資本市場,正在成為“法治中國”先行者。
“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是近年來廣泛形成共識的資本市場發展方向。中國證監會主席肖鋼在不同場合提出:“法治強,則市場興”。資本市場是資金場、信息場、名利場,因而也必須是法治市場,市場發展的客觀規律及成熟市場的發展經驗均表明,建成一個健康、高效、活力煥發的資本市場,必須依賴法治的良好實現。
改革進入新時期,資本市場肩負著“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重大使命,加快推進“依法治市”,作“依法治國”的踐行者和先行者,資本市場重任在肩。
專家分析認為,結合我國資本市場實際,推進“依法治市”重點涵蓋了市場法制體系建設、推進法治市場、依法行政等相互依存與影響的三個維度,其具體內容則涉及包括證券法修訂及期貨法立法、法律法規體系梳理及完善、發行注冊制改革、退市改革、市場業務產品服務創新、監管職能轉變、加大稽查執法力度等資本市場改革的各個方面。
市場預期,下一步注冊制改革、證券法修訂、退市改革落地、加大稽查執法力度將是推進“依法治市”框架內最值得期待的資本市場改革內容。
“依法治市”核心目標在于提升市場資源配置能力
“依法治國"的實施應當是全面的、深入多個領域的,資本市場是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推進"依法治市"是推進"依法治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呂紅兵律師表示。
資深專家分析認為,推進“依法治市”的核心目標,在于讓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主導作用,尊重市場、尊重市場規律,煥發市場的生機和活力。
“例如,現有的核準制發行審核制度,仍具有較濃的行政色彩,以信息披露為核心加快推進"注冊制"改革,就是逐步淡化事前審核、突出中介機構責任,將投資決策權交予投資者,給市場以明確的規則,并讓規則起作用。”上述專家表示。
他同時提到,提升市場資源配置能力,讓市場活力得以激發,并不能通過局部改革,以及法律法規的單方面改革實現,而需要法律法規體系完善、法治市場建設推進、科學監管、市場創新、嚴格事后處罰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
留心觀察不難發現,推進“依法治市”是證監會主席肖鋼上任以來推動的一項核心工作。他不僅在各種場合多次提到建設法治市場,提出“法制強,則市場興”,還就證券法修法邏輯、市場法制體系建設、監管執法等問題進行了系統論述。
而“依法治市”的理念,則貫穿在了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具體實踐當中,近一年多來,從法律法規完善,到證監會職能轉型,再到加大稽查執法力度,“依法治市”都呈現出加速推進的態勢。
推進“依法治市”著眼三個維度
“結合"依法治國"的宏觀全局,從資本市場"依法治市"的實踐來看,其中至少包括了三個維度。”資深專家分析認為,這三個維度分別是推進市場法制體系建設、推進法治市場、推進資本市場依法行政。
而市場法制體系建設,又可能包括建立、完善市場基礎法律及制度規則體系,以及建立順應市場創新發展實際的動態調整機制,以增強主動及靈活性等內容。
證監會主席肖鋼曾撰文指出,必須認真做好資本市場法律體系建設的總體規劃設計,編制好路線圖,全面推動基本法律、行政法規、司法解釋和司法政策的健全和完善,提升資本市場法律制度的系統性和科學性。
目前,證券法、期貨法等兩部市場基本法的修、立工作正在穩步推進,兩法已結束了在證監系統內的討論,按照立法修法規劃,證券法修訂案將在12月進行初審。
上海證券報記者了解到,證券法有望從證券概念擴大、發行制度改革、債券集中統一監管、證券交易和結算、投資者保護體系等幾個維度重構資本市場生態。
在兩部基本法的基礎上,《投資者保護基金條例》、《上市公司監管條例》、《私募基金監管條例》、《類別股份發行管理規定》、《證券衍生品發行交易辦法》、《上市公司獨立董事條例》等一系列法規將成為有效補充逐漸落地。
同時,證監會還將全面整合現有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形成包括融資與并購、市場交易、產品業務、市場與機構主體、對外開放、審慎監管、投資者保護監管執法等在內的八大法律實施規范子體系。這八大子體系將涵蓋73個規章,其中包括21個新增規章,如證券衍生品種管理辦法、跨境監管執法合作管理辦法、內幕交易認定辦法、行政和解實施規定等。
在“有法可依”的基礎上,如何實現法律法規的條款有效規范市場行為,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維護市場“三公”原則的關鍵。
“資本市場既高效,又脆弱,沒有完善的制度規則或制度規則不能得到良好遵守,逐利的資本都可能沖破底線,給市場正常功能發揮形成阻礙。”專家分析,受這些因素影響,“依法治市”的推進,除需完善法制外,還需要強有力的監管執法作為保障,二者必須共同作用,缺一不可。
證監會明確提出,寬進嚴管,將重心從“事前把關”向事中、事后監管轉移,加強監管執法是當前我國資本市場監管轉型的著力點。
上海證券報從有關渠道獲悉,針對監管執法改革,證監會目前擬規劃新增12項規章,其中包括《證券期貨監管工作職責規定》、《案件調查程序規定》、《證券期貨監管措施實施辦法》、《內幕交易認定辦法》、《“老鼠倉”認定辦法》、《行政和解實施規定》、《市場操縱認定辦法》、《短線交易認定辦法》等。這些規章若逐一落地,將為維護資本市場“三公”的執法實踐提供有力保障。
“依法治市”升級版根治資本市場痼疾
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院長吳弘認為,包含在“依法治國”框架內的司法改革本身也會給資本市場帶來新的變化和動力。尤其在投資者利益保護上,司法改革可能會加快改變投資者權益司法保護比較薄弱的現狀,同時,司法體制改革也會打破“地方保護主義”的痼疾——以往基層法院出于地方保護主義對上市公司相關糾紛予以庇護的情況將會得到有效克服。
他同時提到,雖然目前各方在《證券法》修訂的部分條款、“注冊制”改革的具體內容、放松管制應在哪些領域實施等問題上仍有分歧,在此次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各方可望加速形成共識。
市場人士普遍預期,下一步注冊制改革、證券法修訂、退市改革落地實施、加大稽查執法力度將是推進“依法治市”框架內最值得期待的資本市場改革。
此外,呂紅兵表示,依法治市也必須考慮到資本市場的“新常態”,“比如目前并購重組亂象較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為不夠規范,造成中小投資者利益受到侵害,因此需要加大對信披違規的查處力度;又如,在"滬港通"即將開閘的背景下,還涉及境外投資者保護及異地監管等問題。”
(來源:上海證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