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新網2015-03-06 作者:趙復多
國家信訪局稱,網上信訪正逐步成為信訪主渠道。施杰認為,任何形式和手段終究要回到解決訴求上來,樹立起人們通過司法解決糾紛的信心才是關鍵
【財新網】(記者 趙復多)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把信訪納入法治軌道,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來自國家信訪局的消息稱,目前全國受理的網上信訪量已分別超過了來信和來訪數量,正逐步成為信訪的主渠道。全面推行“網上信訪”將是信訪工作的一個重點。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國浩律師(成都)事務所合伙人施杰在接受財新記者采訪時表示,“網上信訪”為老百姓信訪增加了新渠道,這種現代化的方式無疑是有益的。但單靠技術手段的進步并不能解決信訪難題。
“釀成佘祥林案、呼格吉勒圖案這樣的悲劇,難道是因為司法人員真的沒發現嗎?還是他們為了法院形象、為了個人仕途等等原因,最終導致老百姓伸冤無門?”施杰委員說,解決信訪問題,關鍵是看能否嚴格依照法律程序解決當事人的訴求,社會公眾有冤能不能伸冤,任何形式和手段終究要回到解決訴求上來。
“這就要樹立起人們通過司法解決糾紛的信心,樹立司法公信力,就要從體制改革上下功夫”,施杰認為,建立起規范有序的錯案責任追究機制就是一種有效手段。
施杰分析稱,錯案責任追究的確是一個復雜、敏感的工作。有時候即使都是正直、盡職的法官,不同的人也會對案件有不同的判斷,“我們不排除很多案件的確是認識問題,宏觀的法律框架落實到現實中得靠人,人的意識和傾向性都會對案情有不同的影響。
但遺憾的是,現在仍然還沒看到錯案責任追究制度的具體措施,“究竟由哪個機構對錯案進行認定?人員又由誰來組成?”施杰表示,只有盡快把制度落在實處,才能讓社會公眾有通過司法解決糾紛的信心,讓司法有公信力,改變“信訪不信法”的局面。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對信訪改革打出一系列“組合拳”,明確提出改革信訪工作制度,實行網上受理信訪制度,健全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機制。四中全會則從法治高度,明確了信訪工作制度改革的方向是“把信訪納入法治化軌道,保障合理合法訴求依照法律規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