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1日,從北京傳來喜訊,國家發改委批復了寧東大型煤電基地開發規劃,浙能集團控股、參股的六個寧東送浙配套電源項目(棗泉、銀星、大壩四期、方家莊、寧東二期及鴛鴦湖二期)全部列入規劃,獲得了可以深化前期工作的“路條”。
浙能集團及其寧夏電源項目籌建處前期工作者們越過重重堅坎險關,寧浙特高壓配套電源項目前期開發工作終于收獲了勝利的果實。回望那一個個不眠之夜,那一輪輪驚心動魄的艱苦談判,怎能不讓人心懷激動和感慨,真可謂是雄關漫道真如鐵,吹盡狂沙始到金。國浩杭州辦公室孫婷娟合伙人律師、王建永律師和馬朕卓律師自始至終,伴隨著浙能團隊,起草、修改合作協議、股權收購協議、股東協議和章程及其他相關法律文件,并歷經兩年多的時間談判,費盡心思和周折,終于取得了累累碩果。
近日,浙能集團在其官方網站、浙江能源報及浙江能源雜志進行了全面的報道,并不吝版面的限制,給予了國浩孫婷娟律師團隊至誠至真的高度肯定:“……在其后與相關合作方的多輪談判中,談判小組成員發揮各自所長,盡最大努力維護自身利益,但又能設身處地地考慮對方的難處,結交了一個又一個的朋友。國浩律所,以其深厚的法律知識底蘊,豐富的實踐經驗,敬業高效的服務精神,為打開談判僵局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建議,贏得了談判各方的贊賞……”
附:專稿
雄關漫道真如鐵吹盡狂沙始到金
——寧浙特高壓配套電源項目前期工作紀實
7月31日,喜訊從北京傳來,國家發改委批復了寧東大型煤電基地開發規劃,浙能集團控股、參股的六個寧東送浙配套電源項目(棗泉、銀星、大壩四期、方家莊、寧東二期及鴛鴦湖二期)全部列入規劃,獲得了可以深化前期工作的“路條”。
至此,在前期工作者們付出的艱辛努力之下,越過了重重堅坎險關,寧浙特高壓配套電源項目前期工作終于收獲了勝利的果實。回望那一個個不眠之夜,那一輪輪驚心動魄的艱苦談判,怎能不讓人心懷激動和感慨,真可謂是雄關漫道真如鐵,吹盡狂沙始到金。
黃河錢江一線牽 千里挺進賀蘭山
黃河錢江、寧夏浙江,這兩個在地理概念上完全不相關的省區,由于寧東—浙江特高壓輸電線路而密切聯系起來。為有效開發寧東煤炭資源,加快寧夏自治區經濟發展,實施國家“西電東送”戰略,從2008年起,寧夏自治區與浙江省聯系,希望建設寧東—浙江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2011年7月,國家發改委下發了寧夏—浙江±800kV直流特高壓項目的“路條”。該項目按±800kV直流特高壓規劃,輸電容量760萬千瓦,按10%備用余量計算,需配套約800萬千瓦裝機的電源項目。根據寧夏自治區的計劃,該條特高壓線路將在“十二五”期間建成投產。
面對如此巨大的外來電量對浙江電力市場的嚴重沖擊,浙能集團毅然決定主動出擊,通過控股參股配套電源點的方式,實現向省外拓展投資、增強掌控力、提高可靠性、提增競爭力的目的。
從2011年7月起,浙能集團就牢牢依托省委省政府之力,針對寧夏電源項目開始行動。浙能集團總經理童亞輝陪同時任浙江省常務副省長陳敏爾赴寧夏銀川,會見了時任自治區常務副主席齊同生,雙方就寧東至浙江特高壓項目合作及配套電源點建設模式進行了會晤,由于“以項目配資源”、“煤電一體化”沒有可操作性,合作暫時止步。2012年4月26日,時任寧夏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毅、主席王正偉率寧夏黨政代表團到浙江,與時任省委書記趙洪祝、省長夏寶龍進行了會談。在會見時,浙江省毛光烈副省長提議:浙江省要在寧夏—浙江特高壓配套電源項目中控股投資50%,參股投資50%,同時,為支持寧夏經濟發展,浙江省將在寧夏建工業園區,鼓勵浙商赴寧夏投資。寧夏自治區政府也作出了“與浙能合作的項目優先列入特高壓配套電源項目”的承諾。隨后,省能源局牽頭成立了寧夏項目前期工作小組,工作組專程赴寧夏對接落實兩省區政府的會談精神。
另一方面,浙能集團計劃發展部赴銀川,分別與寧夏發改委能源處、寧夏發電集團、華能寧夏公司、國電寧夏公司、京能寧夏公司、中電投寧夏公司、華電寧夏公司等多家單位和公司,就相關配套電源點投資合作進行了會談,進一步摸清楚了特高壓電網的前期工作進展情況,各項目的分布及投資主體的合作意愿,尤其是自治區發改委能源處對這些項目的態度。向浙能集團領導提出了“爭取政府支持、靈活應對、各個擊破”的談判策略。自此,浙能集團從錢塘江邊奔赴賀蘭山下,開始了艱難的辟疆拓土之路。
殘酷競爭合作贏 靈活應對僵局破
寧夏自治區外來電力投資主體較多,五大發電集團都在寧夏設立了分公司,投資建設燃煤電廠,此外還有國華、京能、國網能源、寧夏發電集團以及民營企業等眾多投資主體。大約早在2003年至2004年,各投資主體即啟動了項目前期工作,各路豪杰紛紛使出渾身解數,唯求將自己投資的項目列為配套電源點,裝機規模一度達到1280萬千瓦。盡管競爭激烈,但各投資主體都不愿放棄項目的投資主導權,浙能集團控股參股的工作為此一度陷入僵局。
經過深思熟慮,浙能集團一方面加大寧夏自治區能源處的工作力度,尋求把自治區政府所作出的“與浙能合作的項目優先列入特高壓配套電源項目”的承諾落到實處,另一方面明確重點,把目標放在了中電投集團身上,全力加大談判力度。
雙管齊下,終于有所斬獲。2012年9月20日,浙能集團董事長吳國潮帶隊赴寧夏,在自治區領導的見證下,率先分別與中電投集團、華能集團簽署了能源項目合作協議,明確以51%股份控股棗泉項目,以49%股份參股華能大壩四期項目。
受此消息鼓舞,其他項目的投資主體紛紛要求與浙能合作,合作框架協議的談判進程明顯加快。浙能集團與相關投資方簽署合作框架協議,51%控股或49%參股火電項目達864萬千瓦,基本涵蓋了特高壓900萬千瓦的計劃容量。此輪簽約,為項目后續落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浙能集團在寧夏取得的成果也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領導的認可。2012年9月29日,時任省長夏寶龍對此批示:“在資源富集的西部省份建設火電和煤制天然氣項目,既能有效解決我省能源資源供應不足的問題,又有利于我省生態環境的保護,同時又支援了西部開發,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希望浙能集團總結成功經驗,進一步加大與西部省份產業合作的力度,為助推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此輪項目簽約后,浙能集團加快項目前期開發進度,決策成立了寧夏電源項目籌建處,以此實現寧夏區域內人財物等資源的統一調配,并著力推進棗泉項目股權轉讓進程。
千難萬阻控棗泉 剛柔相濟贏談判
開展寧浙特高壓配套電源項目前期工作,首要任務是在當地擁有控股項目。沒有控股項目,實質上意味著浙能集團就沒有在寧夏投資的主平臺,就無法實現區域統籌協調和省外投資拓展。
中電投集團在寧夏開展的棗泉項目,在2008年就開始前期工作,2011年由自治區向國家能源局申請“路條”,前期工作較深入。浙能集團以此為目標,在和中電投的深入談判后,最終確定棗泉項目由浙能集團51%控股開發,長興燃機項目及東南熱力公司由中電投集團重組。為此,雙方在2012年9月20日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的是,棗泉項目、長興燃機項目控股權的互換竟然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才完成,過程可謂一波三折。
面對困難險阻,浙能集團全力推進棗泉項目的股權轉讓。2012年11月27日,吳國潮董事長親赴北京與中電投陸啟洲總經理就進一步落實能源項目合作協議進行了會談,兩位領導就深化戰略合作達成高度共識,要求中電投寧夏公司必須在當年12月31日前完成與浙能集團簽署股東協議。
棗泉項目原由中電投集團與寧夏發電集團均股共同開發,寧夏發電集團不愿出讓50%的股份,也是中電投集團無法與浙能合作的主要原因。浙能集團了解到中國鋁業集團正在收購寧夏發電集團的消息后,立刻積極爭取寧夏自治區政府支持,說服寧夏發電集團出讓其在棗泉項目的股份。
股權轉讓的一場關鍵的談判“攻堅戰”發生在當年的12月26日。浙能集團組織的談判小組與寧夏發電集團、中電投青銅峽能源鋁業公司就浙能受讓寧夏發電集團在棗泉項目的股份進行了艱苦的談判。談判小組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有機分工配合,形成了強大的合力,在堅守集團利益和談判立場的前提下,在談判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剛柔相濟,堅韌不拔,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寧夏發電集團談判人員也從最開始的敵意、抗拒、戒備到最終表現出對浙能談判小組由衷的敬佩、尊重、支持及配合。終于,12月28日傍晚,浙能集團與寧夏發電集團、中電投青鋁公司簽訂了關于棗泉電廠項目寧發集團擁有的50%股權的協議轉讓合同。在其后與相關合作方的多輪談判中,談判小組成員發揮各自所長,盡最大努力維護自身利益,但又能設身處地地考慮對方的難處,結交了一個又一個的朋友。國浩律所,以其深厚的法律知識底蘊,豐富的實踐經驗,敬業高效的服務精神,為打開談判僵局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建議,贏得了談判各方的贊賞。而主談人柴錫強,思路敏捷,不卑不亢,沉著冷靜,應對靈活,往往能贏得對方的理解與支持。
原以為烏云似乎已經散去,曙光就在前頭,但沒想到的是,決定控制權移轉的最關鍵的1%的股權收購又用了半年多的時間。在此期間,浙能集團副總經理范小寧多次帶隊赴北京中電投總部、寧夏青銅峽能源鋁業公司,協商棗泉項目公司1%股權收購問題。
2013年11月5日,棗泉公司召開2013年度第一次股東大會,正式確定浙能集團以51%股比控股寧夏棗泉發電有限責任公司。至此,棗泉項目控股工作終于塵埃落定。
賀蘭山下狼煙急 千鈞一發乾坤轉
2012年,浙能集團在寧夏事業發展取得了重大突破,寧浙特高壓配套電源項目的前期成果似乎已經“板上釘釘”。然而2013年春節剛過,賀蘭山下“狼煙”突起,浙能集團又一次面臨顛覆性地挑戰。
隨著寧夏自治區政府換屆、人事更替,自治區政府對電源點建設的政策發生了重大調整,對與我省合作的電源項目優先列入配套電源項目的承諾發生改變,兩省區合作面臨流產的重大風險。自治區政府把這批特高壓配套電源項目作為招商引資條件,分別與神華、國電、中鋁3大投資主體簽訂合作協議,以投資主體承諾將在自治區擴大投資的方式,獲得自治區政府對配套電源項目的承諾(共簽約880萬千瓦)。隨后,自治區能源局召集浙能、華能、華電、京能、中電投等其他投資主體通報了自治區的新政策,對尚余的100萬千瓦左右容量按“1萬千瓦容量,配套投資1億元”的條件招商,并限定在兩天內給予回復。
消息傳到浙能集團,大家立刻意識到事態的緊急。由于浙能集團在寧夏沒有其他項目投資,按照新政策,肯定會失去控股的棗泉項目入圍的機會。這意味著不僅棗泉項目被淘汰出局,還必然會引發現有已簽約大比例參股項目合作的全面崩潰。
形勢嚴峻,浙能集團一方面繼續與自治區政府匯報溝通,同時向國家能源局反映情況,積極爭取支持;另一方面,浙能集團向省政府緊急報告,建議省政府出面向自治區政府表明態度:如自治區政府不改變目前的做法,則不宜簽署兩省區及國網公司三方關于《寧東至浙江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及配套電源合作協議》,寧浙特高壓項目暫時擱置;必要時,也可以建議國家能源局改而啟動內蒙、陜西等其他地區送電浙江的特高壓及配套電源項目。
夏寶龍書記明確表態:“要按照兩省區前任領導業已達成的共識,堅定不移地與寧夏自治區政府協商溝通,堅持合作原則不變、合作規模不變、合作項目不變。”李強省長也十分關注寧夏電源基地建設,親自批示:“此事要高度重視,要按照原達成的意見全力推進。”
2013年5月28日,浙能集團副總經理范小寧再次赴銀川與自治區發改委、能源局交涉,通報傳達浙江省政府主要領導的態度。5月29日,他又馬不停蹄趕赴內蒙古呼和浩特,獲得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支持:支持浙能集團在內蒙建設煤電基地,共同努力向國家能源局爭取特高壓電網及配套電源項目,其中由浙能集團建設一半配套電源項目。
當年6月26日,寧夏自治區常務副主席袁家軍專程來杭與時任常務副省長龔正進行會談,商議寧東輸浙電源項目的建設方案。雙方達成了“同意由浙能集團控股的棗泉電廠列入配套電源項目盤子,兩省區政府創造條件,積極支持浙能集團大股比參與其它配套電源項目投資建設”的共識,并簽署了合作協議。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浙能集團領導的親自努力下,寧夏棗泉項目終得以保全!
時間來到了2014年,國家發改委委托中國國家工程咨詢公司就寧東煤電基地開發規劃及煤炭保障能力進行評估。項目入圍戰再次打響,并進入了激烈的白熱化競爭階段。浙能集團領導多次出面與神華、華電集團領導協商項目合作事宜。浙能集團談判小組三翻五次赴寧夏、北京,珍惜每一次談判機會。前期辦多次與中咨公司、國家能源局溝通磋商,充分保證信息暢通。借國家能源局領導赴浙江考察調研機會,浙能集團董事長、總經理親自溝通協調,再次請省能源局支持,保護浙能集團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才獲得的談判成果。
2014年7月18日,經與浙江省達成一致意見后,寧夏自治區能源局上報國家能源局《關于盡快批復寧東煤電基地開發規劃的請示》,其中載明:浙能集團在棗泉、方家莊、銀星、大壩四期、寧東二期及鴛鴦湖二期的股比分別為:51%、49%、49%、49%、33.33%及5%,合計權益裝機348.7萬千瓦,占外送電總裝機的37.6%。
經過3年多的不懈努力,浙能集團終于在寧夏打開了局面,為集團公司“十三五”電力主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豪情壯志大漠行 篳路藍縷創業始
寧夏電源項目籌建處成立初期,常駐銀川的僅有籌建處副主任蔡建榮、張啟璆兩人。浙江人初到寧夏,人生地不熟,舉目無親,只有在賓館里棲身設點。籌建初期,一臺傳真機,兩張床,四條腿,就成為他們工作的全部家當。
籌建初期,由于費用收支系統建立需要時間,他們甚至個人墊錢跑前期。在融入到當地行業圈子和適應當地文化的過程中,籌建處工作人員不知吃了多少閉門羹、看了多少臉色、受了多少白眼,其中的艱辛困苦,只有他們自己知道。隨著時間的推進、合作的深入,浙能人的那種不屈不撓、永不放棄的干勁終于開始打動了別人,浙能人的專業實力、敬業精神也開始獲得了當地行業人員的認可和接受,溝通逐漸變得順暢起來。在集團的統一調配下,各路豪杰也“馳援”寧夏,寧夏籌建處慢慢的有了十多個人。他們租了民宅作為宿舍,有了辦公室、食堂,開始了全新的生活。
2013年9月,浙能集團正式接管棗泉項目后,新的棗泉領導集體面臨著特別嚴峻的現實情況。由于浙能和中電投集團已在2012年初就開始商議棗泉項目控股權轉移,但實際重組過程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棗泉項目的前期工作被嚴重影響,直接導致了棗泉項目前期進度嚴重落后于其他配套電源項目。如果不能在短期內得以改善,浙能千辛萬苦得來的控股項目將面臨被自然淘汰的命運。
面對著這些困難,新的棗泉團隊并沒有退縮,他們抱著“死磕到底”的精神勇往直前、攻堅克難,以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通盤謀劃考慮行政報批路線、先后順序及時間節點,在確保做好報批材料的基礎上,主動出擊,搶抓時間、緊抓機遇,千方百計強勢推進前期工作。特別是棗泉項目公司負責前期工作的副總經理許洪峰,顧不上離家千里之外正處在升學關鍵時刻的兒子,全心全意撲在工作上,磨穿鞋底、磨破嘴皮,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項目的推進中去。
一年過去了,棗泉項目不僅趕上了其他項目的進度,還由于三大主機設備價格快速下降,相比較其他開標早的項目,在設備招投標方面為集團節省了上千萬元。
向省外發展永遠不可能有坦途,寧夏是浙能集團對外拓展千里長征中的重要一步。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浙能人不畏艱險、滿懷豪情,為實現在省外“再建一個浙能”的宏偉目標,現已踏上新的征程。(特約記者 武文秀)
